徒讬空言

[ tú tún kōng yán ]
更新时间:

拼音

[ tú tún kōng yán ]

基本释义

指只讲空话,而不实行。同“徒托空言”。

成语属性

成语形式

ABCD式的成语

成语结构

感情色彩

语法用法

近义词

徒托空言

反义词

见诸行动付诸实践

成语出处

成语“徒讬空言”出自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孔子之时,上无明君,下不得任用,故作《春秋》,垂空文以断礼义,当一王之法。今夫子上遇明天子,下得守职,万事既具,咸各序其宜,夫子所论,欲以何明?’太史公曰:‘唯唯,否否,不然。余闻之先人曰:伏羲至纯厚,作《易》八卦。尧舜之盛,《尚书》载之,礼乐作焉。汤武之隆,诗人歌之。《春秋》采善贬恶,推三代之德,褒周室,非独刺讥而已也。’汉兴以来,至明天子,获符瑞,封禅,改正朔,易服色,受命于穆清,泽流罔极,海外殊俗,重译款塞,请来献见者,不可胜道。臣下百官力诵圣德,犹不能宣尽其意。且士贤能而不用,有国者之耻;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,有司之过也。且余尝掌其官,废明圣盛德不载,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,堕先人所言,罪莫大焉。余所谓述故事,整齐其世传,非所谓作也,而君比之于《春秋》,谬矣。’于是论次其文。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,幽于缧绁。乃喟然而叹曰:‘是余之罪也夫!是余之罪也夫!身毁不用矣。’退而深惟曰:‘夫《诗》《书》隐约者,欲遂其志之思也。昔西伯拘羑里,演《周易》;孔子厄陈蔡,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著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而论兵法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郁结,不得通其道也,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’于是卒述陶唐以来,至于麟止,自黄帝始。”

造句示例

1、无

成语接龙

言必有据 说话一定要有根据。
言而有信 说话靠得住,有信用。
言听计从 听:听从。什么话都听从,什么主意都采纳。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。
言外之意 指有这个意思,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。
言归于好 言句首助词,无义。指彼此重新和好。
言不尽意 情意曲折深远,言语难以全部表达。常用于书信末尾,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。
言为心声 言语是思想的反映,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。
言归正传 正传:正题或本题。指话头转回到正题上来。旧小说中常用的套语。
言不由衷 由:从;衷:内心。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,即说的不是真心话。指心口不一致。
言无二价 货物的价钱说一不二。
言过其实 实实际。原指言语浮夸,超过实际才能◇也指话说得过分,超过了实际情况。
言出法随 言:这里指法令或命令;法:法律。话一说出口,法律就跟在后面。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,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。
言行不一 说的是一套,做的又是另外一套。
言简意赅 赅完备。话不多,但意思都有了。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。
言传身教 言传:用言语讲解、传授;身教:以行动示范。既用言语来教导,又用行动来示范。指行动起模范作用。
言行相诡 诡:违反,违背。说的和做的相违背。指言行不一。
言近旨远 旨意思。话很浅近,含义却很深远。
言多必失 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。
言行一致 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。
言而无信 说话不算数,没有信用。
言扬行举 根据德行和名声来选择人才。
言三语四 言、语:说、讲。形容人多嘴杂,议论纷纷。
言犹在耳 犹:还。说的话还在耳边。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。
言谈林薮 林薮人或物聚集的地方。指关于谈论的人。
言语道断 原为佛家语,指意义深奥微妙,无法用言辞表达。后指不能通过交谈、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。

本网站提供成语徒讬空言的意思及拼音发音、近义词、反义词、英语翻译、徒讬空言出处、造句等详细信息。

本文地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