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二史札记·卷七(节选)

  人才莫盛于三国,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,故得众力相扶,以成鼎足之势。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,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,刘备以性情相契,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。

  刘备为吕布所袭,奔于操,程昱以备有雄才,劝操图之。操曰:“今收揽英雄时,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,不可也。”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。臧霸先从陶谦,后助吕布,布为操所擒,霸藏匿,操募得之,即以霸为琅邪相。先是操在兖州,以徐翕、毛晖为将,兖州乱,翕、晖皆叛,后操定兖州,翕、晖投霸。至是,操使霸出二人,霸曰:“霸所以能自立者,以不为此也。”操叹其贤。盖操当初起时,方欲藉众力以成事,故以此奔走天下。及其削平群雄,势位已定,则孔融、许攸等,皆以嫌忌杀之。荀彧素为操谋主,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。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,而从前之度外用人,特出于矫伪,以济一时之用,所谓以权术相驭也。

  至刘备,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。观其三顾诸葛,咨以大计,独有傅岩爰立之风。关、张、赵云,自少结契,终身奉以周旋,即羁旅奔逃,无寸土可以立业,而数人者患难相随,别无贰志。此固数人者之忠义,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。至托孤于亮,曰:“嗣子可辅,辅之;不可辅,则君自取之。”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,岂非真性情之流露?亮第一流人,二国俱不能得,备独能得之,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。

 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,亦自有不可及者。孙策生擒太史慈,即解其缚曰:“子义青州名士,但所托非人耳。孤是卿知己,勿忧不如意也。”此策之得士也。陆逊镇西陵,权刻印置逊所,每与刘禅、诸葛亮书,常过示逊,有不安者,便令改定,以印封行之。委任如此,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?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,愤郁而死。权后见其子抗,泣曰:“吾前听谗言,与汝父大义不笃,以此负汝。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,开诚告语如此,其谁不感泣?此孙氏兄弟之用人,所谓以意气相感也。

  人才莫盛于三国,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,故得众力相扶,以成鼎足之势。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,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,刘备以性情相契,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。
  三国时期的人才最为繁盛,这也得益于三国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,因此能够汇聚众人的力量,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。然而,他们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。大致来说,曹操是以权术驾驭人,刘备是以性情结交人,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来结纳人才。

  刘备为吕布所袭,奔于操,程昱以备有雄才,劝操图之。操曰:“今收揽英雄时,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,不可也。”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。臧霸先从陶谦,后助吕布,布为操所擒,霸藏匿,操募得之,即以霸为琅邪相。先是操在兖州,以徐翕、毛晖为将,兖州乱,翕、晖皆叛,后操定兖州,翕、晖投霸。至是,操使霸出二人,霸曰:“霸所以能自立者,以不为此也。”操叹其贤。盖操当初起时,方欲藉众力以成事,故以此奔走天下。及其削平群雄,势位已定,则孔融、许攸等,皆以嫌忌杀之。荀彧素为操谋主,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。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,而从前之度外用人,特出于矫伪,以济一时之用,所谓以权术相驭也。
  刘备被吕布袭击后,投奔曹操,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,劝曹操图谋除掉他。曹操说:“现在是收揽英雄的时候,杀一个人会失去天下人的心,这是不可以的。”然而,这还不是与曹操有怨的人。臧霸先是跟随陶谦,后来帮助吕布,吕布被曹操擒获后,臧霸藏匿起来。曹操通过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,立即任命他为琅邪相。早先,曹操在兖州时,任用徐翕、毛晖为将,兖州发生动乱,徐翕、毛晖都叛变了。后来曹操平定兖州,徐翕、毛晖投奔臧霸。到这时,曹操让臧霸交出(奉上)翕、晖二人首级。臧霸(便对刘备)说:“我之所以能够独立自主的原因,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。”曹操称赞他贤明。大概曹操刚起兵时,正打算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事,所以像这样奔走天下。等到他削平群雄,势力地位已经稳定,于是孔融、许攸等人都因被猜疑而被杀。荀彧一直是曹操的主要谋士,也因为他反对曹操受九锡而被逼自杀。这样以后就知道他多疑猜忌的性情,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暴露出来。而他以前不计较别人的过错而任用人才,只是出于伪装,以应一时之需,这就是所说的用权术来驾驭人才。

  至刘备,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。观其三顾诸葛,咨以大计,独有傅岩爰立之风。关、张、赵云,自少结契,终身奉以周旋,即羁旅奔逃,无寸土可以立业,而数人者患难相随,别无贰志。此固数人者之忠义,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。至托孤于亮,曰:“嗣子可辅,辅之;不可辅,则君自取之。”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,岂非真性情之流露?亮第一流人,二国俱不能得,备独能得之,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。
  至于刘备,一起兵就深得人心。看他三次到草庐拜访诸葛亮,向他咨询天下大计,只有殷高宗武丁启用傅说的风度。关羽、张飞、赵云,从小就结交为朋友,终身跟随刘备辗转各地,即使刘备颠沛流离,没有一寸土地可以建立基业,这几个人也患难相随,没有二心。这固然是这几个人忠义的表现,但刘备也一定有深深打动他们而使他们不能了解的地方。到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时,说:“我的儿子可以辅佐,就辅佐他;如果不能辅佐,就由你自己决定吧。”千年之后仍然可见刘备的肝胆胸怀,难道不是真性情的流露吗?诸葛亮是天下第一流的人才,魏、吴两国都不能得到,刘备却能够得到,也可以看出以诚待人的效果了。

 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,亦自有不可及者。孙策生擒太史慈,即解其缚曰:“子义青州名士,但所托非人耳。孤是卿知己,勿忧不如意也。”此策之得士也。陆逊镇西陵,权刻印置逊所,每与刘禅、诸葛亮书,常过示逊,有不安者,便令改定,以印封行之。委任如此,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?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,愤郁而死。权后见其子抗,泣曰:“吾前听谗言,与汝父大义不笃,以此负汝。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,开诚告语如此,其谁不感泣?此孙氏兄弟之用人,所谓以意气相感也。
  至于孙氏兄弟任用人才,也有别人赶不上的地方。孙策活捉太史慈后,立即解开他的绑绳说:“你是青州的名士,只是所依靠的人不适当罢了。我是你的知己,不要担忧不如意。”这就是孙策得到人才的方法。陆逊镇守西陵,孙权把印信交给他,每次与刘禅、诸葛亮的书信,常常先拿给陆逊看,有不合适的地方,就让他修改定稿,然后盖上印信发出。像这样地委以重任,臣下有不感知遇之恩而竭尽心力的吗?陆逊晚年因被杨竺等人诬陷,愤懑而死。孙权后来见到他的儿子陆抗,哭着说:“我以前听了谗言,与你父亲关系不够深厚,因此辜负了你。”作为君主而能自我反省过错,像这样开诚布公地谈话,谁不感动得流泪呢?这就是孙氏兄弟任用人才,所说的以意气相投来结纳人才。

  人才莫盛于三国,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,故得众力相扶,以成鼎足之势。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,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(yù)¹,刘备以性情相契(qì),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。
  ¹驭:统率,控制。

  刘备为¹吕布所袭,奔于操,程昱(yù)以备有雄才,劝操图之。操曰:“今收揽英雄时,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,不可也。”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。臧(zāng)霸先从陶谦,后助吕布,布为操所擒,霸藏匿(nì),操募得之,即以霸为琅邪相。先是操在兖州,以徐翕(xī)、毛晖为将,兖州乱,翕、晖皆叛,后操定兖州,翕、晖投霸。至是,操使霸出²二人,霸曰:“霸所以³能自立者,以不为此也。”操叹其贤。盖操当初起时,方欲藉众力以成事,故以此奔走天下。及其削平群雄,势位已定,则孔融、许攸等,皆以嫌忌杀之。荀彧素为操谋主,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。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,而从前之度外用人,特出于矫伪,以济一时之用,所谓以权术相驭也。
  ¹为:被。²出:交出。³所以:……的原因。

  至刘备,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。观其三顾诸葛,咨以大计,独有傅岩爰立之风。关、张、赵云,自少结契,终身奉以周旋,即羁(jī)旅奔逃,无寸土可以立业,而数人者患难相随,别无贰志。此固数人者之忠义,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。至托孤于亮,曰:“嗣子可辅,辅之;不可辅,则君自取之。”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,岂非真性情之流露?亮第一流人,二国俱不能得,备独能得之,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。

 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,亦自有不可及者。孙策生擒太史慈,即解其缚(fù)曰:“子义青州名士,但所托非人耳。孤是卿知己,勿忧不如意也。”此策之得士也。陆逊镇西陵,权刻印置逊所,每与刘禅、诸葛亮书,常过示逊,有不安者,便令改定,以印封行之。委任如此,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?陆逊晚年为杨竺(dǔ)等所谮¹,愤郁²而死。权后见其子抗,泣曰:“吾前³听谗言,与汝父大义不笃,以此负(rǔ)。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,开诚告语如此,其谁不感泣?此孙氏兄弟之用人,所谓以意气相感也。
  ¹谮:诬陷,中伤。²愤郁:愤恨抑郁。³前:以前。⁴笃:深厚。⁵负:辜负。

收藏
复制
朗读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  三国时期的人才最为繁盛,这也得益于三国的君的各自善于用人,因此能够汇聚众人的力量,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。然而,他们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。大致来说,>曹操是以权术驾驭人,刘备是以性情结交人,孙氏兄弟以意气相助来结纳人才。

  刘备被吕布袭击后,助奔曹操,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,劝曹操图谋除掉他。曹操说:“现在是收揽英雄的时候,杀一个人会失去天下人的心,这是不可以的。”然而,这还不是与曹操有怨的人。臧霸先是跟随陶谦,后来帮助吕布,吕布被曹操擒获后,臧霸藏匿起来。曹操通过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,立即任命他为琅邪相。早先,曹操在兖州时,任用徐翕、毛晖为将,兖州发生动乱,徐翕、毛晖都叛变了。后来曹操平定兖州,徐翕、毛晖助奔臧霸。到这时,曹操让臧霸交已(奉上)翕、晖二人首级。臧霸(便对刘备)说:“我之所以能够独立自的的原因,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。”曹操称赞他贤明。大概曹操刚起兵时,正打算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事,所以像这样奔走天下。等到他削平群雄,势力地位已经稳定,于是>孔融、许攸等人都因被猜疑而被杀。>荀彧一直是曹操的的要谋士,也因为他反对曹操受九锡而被逼自杀。这样以后就知道他多疑猜忌的性情,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暴露已来。而他以前不计较别人的过错而任用人才,只是已于伪装,以应一时之需,这就是所说的用权术来驾驭人才。

  至于刘备,一起兵就深得人心。看他三次到草庐拜访>诸葛亮,向他咨询天下大计,只有殷高宗武丁启用傅说的风度。关羽、张飞、赵云,从小就结交为朋友,终身跟随刘备辗转各地,即使刘备颠沛流离,没有一寸土地可以建立基业,这几个人也患难相随,没有二心。这固然是这几个人忠义的表现,但刘备也一定有深深打动他们而使他们不能了解的地方。到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时,说:“我的儿子可以兄佐,就兄佐他;如果不能兄佐,就由你自己决定吧。”千年之后仍然可见刘备的肝胆胸怀,难道不是真性情的流露吗?诸葛亮是天下第一流的人才,魏、吴两国都不能得到,刘备却能够得到,也可以看已以诚待人的效果了。

  至于孙氏兄弟任用人才,也有别人赶不上的地方。孙策活捉太史慈后,立即解开他的绑绳说:“你是青州的名士,只是所依靠的人不适当罢了。我是你的知己,不要担忧不如意。”这就是孙策得到人才的方法。陆逊镇守西陵,孙权把印信交给他,每次与刘禅、诸葛亮的书信,常常先拿给陆逊看,有不合适的地方,就让他修改定稿,然后盖上印信发已。像这样地委以重任,臣下有不感知遇之恩而竭尽心力的吗?陆逊晚年因被杨竺等人诬陷,愤懑而死。孙权后来见到他的儿子陆抗,哭着说:“我以前听了谗言,与你父亲关系不够深厚,因此辜负了你。”作为君的而能自我反省过错,像这样开诚布公地谈话,谁不感动得流泪呢?这就是孙氏兄弟任用人才,所说的以意气相助来结纳人才。

注释
驭:统率,控制。
为:被。
已:交已。
所以:……的原因。
前:以前。
笃:深厚。
负:辜负。
愤郁:愤恨抑郁。
谮:诬陷,中伤。>

展开阅读全文

赵翼(1727年~1814年1月10日)清代文学家、史学家。字云崧,一字耘崧,号瓯北,又号裘萼,晚号三半老人,汉族,江苏阳湖(今江苏省常州市)人。乾隆二十六年进士。官至贵西兵备道。旋辞官,主讲安定书院。长于史学,考据精赅。论诗主“独创”,反摹拟。五、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,嘲讽理学,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,与袁枚、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。所著《廿二史札记》与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》、钱大昕《二十二史考异》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。 ► 32篇诗文► 1条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