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夜半秋,风前几人老。
低迷黄昏径,袅袅青栎道。
月午树无影,一山唯白晓。
漆炬迎新人,幽圹萤扰扰。
南山何其悲,鬼雨洒空草。
终南山上荒凉的景象多么悲凄,鬼雨洒落在空净的草地之上。
长安夜半洒,风前几人老。
长安洒夜飘忽的霖雨带来阵阵寒意,在这寒风前多少魂灵离去。
低迷黄昏径,袅袅青栎道。
在幽暗的小径上,有夹道的青栎为它们送行。
月午树无影,一山唯白晓。
在青冥的天空中,有惨白的月亮为它们照明。
漆炬迎新人,幽圹萤扰扰。
那一排排坟茔早已燃起漆灯迎接新亡之人,就像萤火虫在幽暗的圹穴前纷乱飞舞。
参考资料
- 1、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977
- 2、冯浩非 徐传武.李贺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1:123-128
- 3、闵泽平.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.武汉:崇文书局,2015:169-177
南山¹何其悲,鬼雨²洒空草³。
¹南山:此指终南山,即秦岭山脉,横亘关中南面,西起秦陇,东彻陕西蓝田,凡长安以南诸山,皆属终南范围。²鬼雨:因死亡者的腐恶气味弥漫而降下的雨。³空草:空净的草野。
长安夜半洒,风前几人老¹。
¹老:死,老死。
低迷¹黄昏径²,袅(niǎo)袅³青栎(lì)道⁴。
¹低迷:昏暗迷离。²径:小道。³袅袅:风摇树木状。⁴青栎道:植有栎木行道树的道路。栎,落叶乔木,叶子长椭圆形,木坚可做枕木。。
月午¹树无影²,一山唯白晓³。
¹月午:指月到中天,月光直照。²树无影:“无”字《汇解》本作“立”,据宋刊本、金刊本、日本内阁文库本改。因月光垂直照下,故后有“树无影”之说。³惟白晓:指月光照得南山一片凄淡虚白,如同天晓。
漆炬¹迎新人²,幽圹(kuàng)³萤⁴扰扰⁵。
¹漆炬:漆灯,这里指鬼火、磷火。²新人:新死者。³圹:墓穴。⁴萤:亦指磷火。⁵扰扰:纷乱的样子。
参考资料
- 1、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977
- 2、冯浩非 徐传武.李贺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1:123-128
- 3、闵泽平.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.武汉:崇文书局,2015:169-177
南山何其悲,鬼雨洒空草。
长安夜半秋,风前几人老。
低迷黄昏径,袅袅青栎道。
月午树无影,一山唯白晓。
漆炬迎新人,幽圹萤扰扰。
这是李贺对现实有所感慨而作的一组讽喻诗,非一时一地之作,当作于元和六年(811年)至元和八年(813年)李贺担任奉礼郎期间。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。
这首诗抒写死葬之悲。南山在诗中俨然便是一处亘古坟场,是众生最终归宿的象征,那儿到处浮动着森然鬼气。钱钟书称赏李贺“咏鬼诸什”“意境阴凄,悚人毛骨”,“幻情奇彩,前无古人”,《谈艺录》所举数篇例证中就有这《感讽》第三首。
诗歌首句一“悲”字,为全篇定下悲戚哀怨的基调,隐见长吉内心的生命忧惧。此时“鬼雨”破空而来,洒落在空净的草地之上,顿使生人感受到它胁逼的力量。“鬼”“雨”二字如此搭配为长吉所独创,这个新造词意在表明由于死者之多,其腐恶气味不断弥漫,竟至形成“鬼雨”到处飘洒,如是则愈能显出作者对死亡的厌患。“长安夜半秋”忽又明确交待时地季节,长安可凭以确定南山的方位,“秋”之季度则实为此诗的底色,秋的衰变、秋的萧杀,自然引出了下句的“风前几人老”。
正因为秋风催人衰老逝去,诗人既而想象初丧者通过青栎道入山走向墓地的凄凉情景。黄昏的山路上,光线昏暗低迷,两旁是栎树在风中摇摆;这时秋月正明,投射下惨白的月光,照得一山虚明如晓,由于月处中天,树影凝聚于树冠之下如同没有影子一般,益发森怖可畏。终于到达目的地了:但见磷火荧荧宛若漆灯迎接新亡之人,就好像萤火虫在幽暗的圹穴前纷乱飞舞,令人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。无论谁只要达于此地,即走完了人生的全部旅程,而后伴随着他的便是永恒的暗夜和死寂。
此诗造语炼词,颇为讲究,正所谓“不犯俗尘,人情鬼语”(刘辰翁《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》),诸如“鬼雨”二字的新创,“月午树无影”的奇幻境象,“漆炬迎新人”的幽僻惊悚,皆是长吉呕心镂骨、凿险追幽之处。清牟愿相评李贺诗“如雨洗秋坟,鬼灯如月”(《小澥草堂杂论诗》),牟氏评语所用文学意象正是来自此诗。
参考资料
- 1、冯浩非 徐传武.李贺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1:123-128
- 2、闵泽平.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.武汉:崇文书局,2015:169-177
- 3、周啸天 等.唐诗鉴赏辞典补编.成都:四川文艺出版社,1990:560-562
- 4、萧涤非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1026-1027
- 5、吉新宏.观望者:现实秩序中的李贺.河南教育学院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6(1):52-56
- 6、钱钟书.谈艺录.北京:中华书局,1984:47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终南山上荒凉的景象多么悲凄,鬼雨洒落在空净的草地之上。
长安秋夜飘忽的霖雨带来阵阵寒意,在这寒风前多少魂灵离去。
在幽暗的小径上,有夹道的青栎为它们送行。
在青冥的天空中,有惨白的月亮为它们照明。
那一排排坟茔早已燃起漆灯迎接新亡之人,就像萤火虫在幽暗的圹穴前纷乱飞舞。
注释
南山:此指终南山,即秦岭山脉,横亘关中南面,西起秦陇,东彻陕西蓝田,凡长安以南诸山,皆属终南范围。
鬼雨:因死亡者的腐恶气味弥漫而降下的雨。
空草:空净的草野。
老:死,老死。
低迷:昏暗迷离。径:小道。
袅袅:风摇树木状。
青栎(lì)道:植有栎木行道树的道路。栎,落叶乔木,叶子长椭圆形,木坚可做枕木。
月午:指月到中天,月光直照。
树无影:“无”字《汇解》本作“立”,据宋刊本、金刊本、日本内阁文库本改。因月光垂直照下,故后有“树无影”之说。
惟白晓:指月光照得南山一片凄淡虚白,如同天晓。
漆炬:漆灯,这里指鬼火、磷火。新人:新死者。
圹(kuàng):墓穴。萤:亦指磷火。
扰扰:纷乱的样子。>
参考资料
- 1、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977
- 2、冯浩非 徐传武.李贺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1:123-128
- 3、闵泽平.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.武汉:崇文书局,2015:169-177
创作背景
这是李贺对现实有所感慨而作的一组讽喻诗,非一时一地之作,当作于元和六年(811年)至元和八年(813年)李贺担任奉礼郎期间。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。
参考资料
- 1、冯浩非 徐传武.李贺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1:123-128
- 2、闵泽平.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.武汉:崇文书局,2015:169-177
赏析
这首诗抒写死葬之悲。南山在诗中俨然便是一处亘古坟场,是众生最终归宿的象征,那儿到处浮动着森然鬼气。钱钟书称赏>李贺“咏鬼诸什”“意境阴凄,悚人毛骨”,“幻情奇彩,前无古人”,《谈艺录》所举数篇例证中就有这《感讽》第三首。
诗歌首句一“悲”字,为全篇定下悲戚哀怨的基调,隐见长吉内心的生命忧惧。此时“鬼雨”破空而来,洒落在空净的草地之上,顿使生人感受到它胁逼的力量。“鬼”“雨”二字如此搭配为长吉所独创,这个新造词意在表明由于死者之多,其腐恶气味不断弥漫,竟至形成“鬼雨”到处飘洒,如是则愈能显出作者对死亡的厌患。“长安夜半秋”忽又明确交待时地季节,长安可凭以确定南山的方位,“秋”之季度则实为此诗的底色,秋的衰变、秋的萧杀,自然引出了下句的“风前几人老”。
正因为秋风催人衰老逝去,诗人既而想象初丧者通过青栎道入山走向墓地的凄凉情景。黄昏的山路上,光线昏暗低迷,两旁是栎树在风中摇摆;这时秋月正明,投射下惨白的月光,照得一山虚明如晓,由于月处中天,树影凝聚于树冠之下如同没有影子一般,益发森怖可畏。终于到达目的地了:但见磷火荧荧宛若漆灯迎接新亡之人,就好像萤火虫在幽暗的圹穴前纷乱飞舞,令人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。无论谁只要达于此地,即走完了人生的全部旅程,而后伴随着他的便是永恒的暗夜和死寂。
此诗造语炼词,颇为讲究,正所谓“不犯俗尘,人情鬼语”(>刘辰翁《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》),诸如“鬼雨”二字的新创,“月午树无影”的奇幻境象,“漆炬迎新人”的幽僻惊悚,皆是长吉呕心镂骨、凿险追幽之处。清牟愿相评李贺诗“如雨洗秋坟,鬼灯如月”(《小澥草堂杂论诗》),牟氏评语所用文学意象正是来自此诗。>
参考资料
- 1、闵泽平.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.武汉:崇文书局,2015:169-177
- 2、周啸天 等.唐诗鉴赏辞典补编.成都:四川文艺出版社,1990:560-562
- 3、萧涤非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1026-1027
- 4、吉新宏.观望者:现实秩序中的李贺.河南教育学院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6(1):52-56
- 5、钱钟书.谈艺录.北京:中华书局,1984:47
简析
《感讽五首·其三》是一首五言古诗。此诗先以“悲”字奠定全诗基调,造出一种荒凉而哀伤的氛围;接着将视角转向人间,长安城已入秋,黄昏时分,小径昏暗,青栎树下的道路显得悠长而迷离;再转至深夜至黎明,月光皎洁,树木无影,整个山头在晨曦中呈现出一片苍白,最后一方面描绘了人间新婚的喜庆,又写墓地“鬼火”萤萤。这首诗抒写死葬之悲,到处浮动着森然鬼气,具有悚人毛骨的阴凄意境。